365bet取款要多久-365bet体育365bet官网-365电子游戏

二十四节气·大暑

二十四节气·大暑

大暑已至,暑热如沸水般翻腾,人似在蒸锅之中,毛孔全开,汗珠滚落如雨。东汉刘熙在《释名》中形象地解读:“暑,煮也,热如煮物也”。唐代诗人韩愈的感受更为直接:“如坐深甑遭烝炊”——人仿佛成了蒸笼里的食物。这种闷热潮湿的体感,被陆游浓缩成七个字“坐觉蒸炊釜甑中”。

我躲入殷墟博物馆寻觅一丝清凉,看见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悄然陈列于玻璃展柜中,铜锈斑驳如苔,带着沉甸甸的时间重量。它们曾与火焰为伴,如今却在寂静里安卧。仔细端详,竟觉得它们身上凝聚着某种与酷暑相通的灼热气息,仿佛也正被无形之火燎烤着,似乎仍在等待某种召唤。

大暑时节,正值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降雨最为集中的阶段,高温也依旧是这个时节的常客。充沛的水汽加上居高不下的气温让湿热的感觉愈发强烈。如果仅用三个字来形容这个时节的天气特点,那“蒸”“煮”和“烤”一定最符合大暑时人们的感受。

在殷墟博物馆二楼的商文明展厅,一件距今3300年的青铜器旁围满了前来参观的人。这是一件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鼎,因其内部铸有司母辛的铭文,所以被称为“司母辛”铜鼎。

珍藏在殷墟博物馆里的“司母辛”铜鼎 图/刘芳

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鼎是权力、身份、礼制、诚信的象征,但很少有人知道,鼎也是先民最早用来煮食物的大锅。这种器皿下部的腿便是灶口和支架,腹下烧火,鼎内放入水和食物,香气袅袅升腾,用以沟通天地神灵。

在这件“司母辛”铜鼎的口下四面及四转角各饰一兽面纹,以扉棱作鼻梁,兽口向下,眉目清晰,体较长,尾上翘,尾尖下卷,短足内屈,有爪。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兽面的下方,还有一种漩涡的纹路,这就是商代常用的云雷纹。大暑时节是雷雨天气的高发时期,而商代的先民对雷电十分敬畏,他们认为雷由天帝掌控,因此在商代很多的青铜器中,就都铸有云雷纹的形态。

而说到“蒸”,商代已经有了专门用于蒸的器皿。和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的竹木制的蒸笼不同,这类器皿叫做甗 ,其上部为甑,就是开头韩愈和陆游诗中提到的深甑、釜甑,用以盛物;下部为鬲,用以盛水,中间有箅以通蒸汽。

博物馆三层“长从何来”的展厅中,就有一件体型硕大的甗。这件铜甗通高79.5厘米,重37.5公斤,因其内壁铸有“亚长”二字被称为“亚长”铜甗。从“甗”字的结构我们不难看出,最初的甗为陶瓦制成,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,就陈列着一件陶甗。这说明“蒸”这种烹饪方式至少已经有3500年到4000年的历史了。

珍藏在殷墟博物馆里的“ 亚长”铜甗 图/王彦娜

想象当年甗的蒸腾之气,氤氲着,弥漫着,又渐渐散开,最终化为无形,仿佛暑气在蒸腾中酝酿,又在蒸腾中慢慢耗尽了力气。

目光落在铜方卢形器,其形制扁平,浅浅的盘面,仿佛专为承受烈焰的直接灼烧而设计。盘面之上,似乎还留着油脂滴落而凝成的焦痕。据博物馆员介绍,这是商代用来烤制食物的烤盘。我凝神屏息,恍若听见“滋啦”一声响彻耳际,随即腾起一阵焦香浓烈的烟雾。火焰在盘下舔舐,热力逼人,仿佛将大暑时节那积蓄万物的骄阳热力,尽数浓缩于这一方炽热的天地之间。

珍藏在殷墟博物馆里的铜方卢形器 图/刘艳芳

大暑时节,暑气蒸腾,水汽氤氲,阳光炙烤,正如同这三件青铜器皿所代表的“蒸”“煮”“烤”。古人用火焰驯服了青铜,将天地间奔突的热能纳入鼎、甗等青铜器之中,化作了维系生命的食粮。彼时炉火熊熊,今日我们却沉浸在空调送来的清凉中,青铜器皿早已退出庖厨的舞台,静默在博物馆的玻璃之后。然而,我走出博物馆,迎面而来的灼热世界却依然如故:烈日当空,大地滚烫,空气稠密如汤,三伏天的热力仍在人间肆意流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