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或无能,于是先用反问把问题抛回给对方。
典型句式:"这也要问我?"(其实自己也不知道答案)
②控制型人格:通过贬低获得支配感
通过反问制造压迫感,让对方处于被动位置。
典型句式:"你连这个都不懂?"(通过贬低抬高自己)
③情感懒惰型:不愿付出沟通成本
觉得解释太麻烦,干脆用反问终止对话。
典型句式:"你说呢?"(把思考负担推给对方)
④原生家庭复刻:学来的沟通模式
如果父母常用反问句打压孩子,孩子长大后也会无意识复刻这种模式。
典型句式:"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不行?"(童年被比较的阴影)
网友吐槽领导:"我问方案是否需要修改,他说'你觉得呢?'。等我改完交上去,他又骂'谁让你乱改的?'"
这种"猜心式沟通",本质上是不愿明确表达需求。
3、习惯性反问的三大危害
①关闭沟通渠道
反问句天然带有终结对话的属性。
当一个人总是用"不然呢?""你说呢?"回应时,对方会逐渐不再分享真实想法。
亲密关系中,如果一方经常对待对伴侣这样说,那双方渐渐就没话说了。
②制造敌对情绪
心理学实验显示,听到反问句时,人的大脑会触发与面对威胁时相同的防御反应。
长期如此,关系必然疏远。
③形成"毒性关系"
婚姻研究发现:习惯用反问句沟通的夫妻,li婚率是普通夫妻的2倍。因为反问句里藏着否定、嘲讽和不耐烦。
《生活大爆炸》中,谢尔顿经典的"反问式嘲讽":"你居然不知道这个?难道你是在没有电的洞穴里长大的吗?"
虽然剧里制造笑料,但现实中没人愿意和这样的人长期相处。
4、如何戒掉习惯性反问?
①建立觉察
记录自己一天中使用的反问句,你会震惊于它们的数量。
②转换句式
"这都不会?" 改成 "我来教你"
"你自己没长眼睛?"改成 "在第二个抽屉里"
"难道要我帮你做?" 改成 "我现在忙,半小时后帮你可以吗?"
③练习"正向表达"
心理学家约翰·戈特曼提出"魔法5:1比例",健康关系中,每1句负面表达需要5句正面表达来平衡。
试着把反问换成:
陈述事实:"这个文件需要今天处理好。"
表达需求:"我希望你先自己尝试,实在不会再问我。"
提供帮助:"需要我演示一遍吗?"
5、面对习惯性反问者,如何应对?
①镜像反射法
当对方反问时,平静地重复他的句式:"所以你觉得我应该自己找到答案?"
用对方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他,从而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攻击性。
②明确边界
"如果你不想回答可以直接说,用反问句会让我觉得不被尊重"
③保护自己
如果对方持续用反问句打压,考虑疏远这段关系。
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:"把有毒的人请出你的生活,这不是无情,而是自爱。"
哈佛大学研究显示:一个人使用的语言模式,80%来自12岁前的家庭环境。
这意味着,习惯性反问不是天性,而是习得的行为。既然能习得,就能改变。
从今天起,试着:
把"不然呢?"换成"我的看法是..."
把"这还要问?"换成"这个问题很好..."
把"你说呢?"换成"我们一起想想..."
好好说话,别因不会好好说话伤害到身边最在乎的人。
好了,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